1、只要拼不死,就往死里拼。2、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3、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4、思考是一件最辛苦的工作,这可能是为什么很少人愿意思考的原因。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6、父母是教科书,朋友是参考书,爱人是工具书,邻居是报纸杂志,美女是画报。7、这个世界上,除了天赋,勤奋和努力也能让人走向成功。8、时间给勤勉的人留下智慧的力量,给懒惰的人留下空虚和悔恨。9、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培养人格,人格影响命运。10、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一天为之而奋斗。11、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12、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13、真正能走过风雨的,唯热爱与坚守。1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5、当你将信心放在自己身上时,你将永远充满力量。16、我们人这一辈子不是别人的楷模,就是别人的借鉴。17、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之所以说遥不可及,是因为努力不够。18、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19、脚跟立定以后,你务必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我奋斗。20、与其战胜敌人一万次,不如战胜自我一次。21、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间最美的是真情。22、如果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的丰盛。23、经验和毅力,是成功的双足。24、打击与挫败是成功的踏脚石,而不是绊脚石。25、人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26、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27、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28、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29、有些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会后悔!30、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31、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32、学习与创造是人生的两只脚。33、我们不说为功名利禄而拼搏,最起码也该为自己的将来奋斗,所以我们一定要富有拼搏精神。34、连自己的未来都不想去奋斗的人,那生活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35、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36、你要是爬山,就爬到底,一跌倒就会跌到深渊里。37、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38、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39、为人贵在“实”,工作贵在“专”,学习贵在“恒”。40、现实是很残酷的,就像战场一样,败者为寇,胜者为王。

男人的战场励志语,男人的战斗机下一句

男人的战争小说读后感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男人的战斗机下一句

中国女人,是全世界女人中的战斗机!1

前段时间,美国国家统计局对各国劳动人口的总数和人口参与劳动的比率发表了一组调查数据:中国是世界人口劳动总量的第一名。

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的劳动参与率达到了76%,也就是说,每10个中国人里,。要知道,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只有65%,日本只有58%,同样是亚洲人口大国的印度也只有55%。中国人民果然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

还有一组数据是:女性参与劳动的几率达到70%。

70%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厉害到什么程度呢?要知道,法国男性的劳动参与率才只有62%!新西兰女性劳动参与率为60%,法国女性为50%,美国女性为58%,日本女性为30%多,印度女性才28%。和全世界的女人相比,中国女人就是女人中的“战斗机”。丝毫不能否认,在就业、经济、家庭、教育中,中国女人用柔弱的肩膀展示着惊人的倔强。

2

70%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下,中国女人有多累?

%的家庭,女人包揽了全部家务;

%的家庭,女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务;

%的家庭能做到家务男女均分;

%。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观念里,家庭的整洁与否直接代表着一个女人是勤奋还是懒惰。但做家务从来不是判定一个男人是否有价值的标准,甚至有很多婆婆和老公用“男人是要做大事”的奇葩理由,心安理得地逃避做家务。

要知道在一些欧美国家,如果一个女性既外出工作,又承担绝大部分家务,那会被认为是非常值得尊重和赞许的。但这只是一种常态。虽然日本、韩国、印度的女性也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但她们的劳动参与率却远远低于中国女性。

抚育后代方面,%的女性认为自己承担了一半、大部分甚至全部照料孩子的责任。

孩子的教育方面,父亲也并非全然不参与,但都是间断式的、一时兴起的,嗯,你懂得。

家长群、校讯通、家长会、学校活动几乎都被妈妈们“霸占”。陪写作业、陪上兴趣班,陪做手工、陪玩、陪聊,几年下来,孩子学得咋样不好评价,妈妈们倒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经论语三字经张嘴就来。

但即便已经“很累”,仍然有70%多的中国女性想兼顾事业和家庭。纽约工作生活政策中心一项研究显示,76%的中国女性希望在公司内担任高管职位或者最高职位,要知道美国女性只有52%有这种想法。

难怪胡润富豪榜曾在2017年发布过一份全球各国白手起家女富豪排行榜,在上榜的12个国家88名女富豪中,中国女性占了56个席位,占比64%,位列第一。前10大白手起家女富豪中,中国女性占了6位,并包揽了前3名。

中国女人真是强悍的存在!

公司要求女性独立、勇敢、自信,认真细致又敢于挑战,富有创意又踏实肯干。丈夫要求妻子温柔体贴、勤劳贤惠,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孩子要求妈妈有学识、知教养、懂陪伴,情绪稳定,最好还是本详解版“十万个为什么”。

一个中国女人,不但需要做好员工、好妻子、好妈妈、好儿媳、好女儿,更可能需要做一个好厨师、好司机、好财务、好保姆、好采购、好心理咨询师、好按摩师、好垃圾桶,恨不得一天工作24小时不眠不休,自带太阳能充电板,奔赴周旋在各个“战场”,时时刻刻血槽满满。

曾经有一种品质叫“中国制造”,而现在有一种新的精神,叫“中国女人”。有句话说得好:“中国女人们环顾四周,她们是最自强、最独立、最出色、最具奋斗心、最辛苦的女人,她们比任何国家的女人都应该拥有更多尊重和掌声。”3

中国女人,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累?

除了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客观现实,让女性不得不外出工作,贡献一份收入外,还有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视野不再拘泥于照料家庭,以及,很多女性普遍的危机感。

中国女人,能不能不这么累?

中国女人其实怕的不是累,而是不被理解。根据淘宝网公布的中国人消费大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钱都花在儿童用品、家具、度假和家庭消费上。而中国男性最常消费的是外卖、手机、电脑、车和网络游戏。

劳累的中国女人,钱全花在孩子和家庭上,可能买一个好包都要思量再思量。肩扛工作、手抱娃娃、腰背家务,后面再拖拉着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公。

自己已经觉得自己坚强得无以复加,可来自于丈夫或者婆婆愤怒中的一句“你自找的!”,会立马让所有坚强和隐忍土崩瓦解。

一位妈妈在育儿论坛上说:“我不怕辛苦,怕的是没人真正能理解我。丈夫和婆婆经常抱怨我‘经常加班,管孩子太少’,而同事和领导也常常反感我迟到、请假、工作效率低。可谁不想像霹雳娇娃一样能干又不知疲倦,有时真的是四顾不暇了……”

知乎上有句话:没在深夜一个人默默痛哭过的女人,不足以话人生。很多家庭主妇对家庭贡献最大,但家庭地位却不是很高。即使能为家里贡献着一大笔收入的职业女性,有时也会在婚姻中处于一种很微妙的“弱势”里。

中国女人扛起了一切,要的到底是什么?她们也许,只想得到一个拥有珍惜和理解的怀抱……

没有人会为中国女人的幸福买单,除了自己。接纳自己、伴侣、孩子、生活的不完美吧,热爱自己吧,这是通向幸福永远不会过期的守护符。

仍有梦想,并坚持为之奋斗,终有一天会与疲惫的生活握手言和,羽翼丰满地飞向彼岸的星辰大海。

加油,中国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