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的新密出租屋里,38岁的李先生抱着刚退烧的小女儿坐在沙发上,手机屏幕亮着——那是他刚发的朋友圈:“老婆,我错了,我戒了酒,孩子们想你。”配图是满桌的孩子作业、空酒柜,还有墙上歪歪扭扭写着“妈妈回来”的粉笔字。
这场“全网道歉”的背后,是一段15年的婚姻:李先生和于女士23岁结婚,15年里生了7个孩子——两个儿子、五个闺女,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3岁。“以前日子紧,可她总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我出门打工,她一个人带7个娃,还能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李先生揉着眉心回忆,今年6月的矛盾像根刺:他想和朋友合开饭店,让于女士辞掉超市收银的工作帮忙,“我觉得她守着那两千块,不如跟我一起拼”,可于女士不肯,“我怕他赔了本,全家喝西北风”。吵到第7天,李先生摔了杯子:“不过就不过!”第二天,两人扯了离婚证。
离婚后的4个月,李先生才懂“后悔”两个字有多沉:最小的孩子夜里哭着找妈妈,他得抱着哄到凌晨;大女儿来月经,红着脸问“怎么用卫生巾”,他站在超市货架前手足无措;父母年纪大了,帮着带孩子却总念叨“你把媳妇作没了”。“我以前总觉得她啰嗦,可现在才知道,她给我洗了15年的臭袜子,给孩子做了15年的早餐,这些不是理所当然的。”
可于女士的态度比他想的更决绝。记者联系上她时,她正在工厂宿舍加班,声音里带着疲惫:“我不后悔离婚,他以前喝了酒就骂我,离婚当天把我推出门,后来还找我打了一顿——说我‘勾三搭四’,可我连异性同事的微信都没加过。”她翻出手机里的伤照:胳膊上的淤青、嘴角的划痕,“这些不是喝了酒就能当‘气话’的”。
李先生承认自己错了。镜头前,他把藏在床底的白酒瓶摔在地上,“我现在每天去社区戒酒小组,手机里有戒酒打卡记录,早上6点发‘没喝酒’的朋友圈,晚上给孩子辅导作业”。他甚至学会了扎辫子——小女儿的羊角辫是他练了一个星期才会的,“以前都是她妈扎,我连梳子都不会拿”。
可于女士的态度没那么快软下来。“我需要冷静一段时间。”她跟记者说,“不是我铁石心肠,而是他以前的拳头、骂人的话,像钉子一样扎在我心里,拔出来也会留洞。”
昨天下午,李先生带着大女儿去买了于女士爱吃的糖炒栗子——那是她以前冬天总买的。“就算她不回来,我也得把孩子带好。”他把栗子装在保鲜盒里,放在门口的台阶上,“就当是给她的交代”。
于女士说“下周再看”,她想看看李先生是不是真的改了。而李先生的朋友圈还在更新:今天是“给小女儿扎了完美的辫子”,明天是“做了孩子们爱吃的红烧肉”——那些以前他“没时间”做的事,现在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婚姻里的伤害,从来不是“我错了”就能抵消的。就像李先生戒了酒,可于女士心里的伤,得慢慢熬。而我们能等的,是时间给这段婚姻一个答案——不管是复合,还是各自安好,至少李先生终于懂了:原来爱不是“理所当然”,是“我愿意为你改变”。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