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刷到神舟二十一号的新闻时,我正咬着包子——当看到“中国首次送小鼠进空间站”的标题,手里的包子都顿了两秒:这哪是普通小鼠?分明是“鼠界状元”啊!毕竟能从300只里杀到最终4只,选拔流程比我当年考编导证还“卷”。
先说说这“太空鼠”的“晋级之路”:中科院的专家从今年上半年就开始筛选手,第一步是300只小鼠里挑“身体倍儿棒”的——生长曲线没波动、生理指标全达标,先刷掉200只;剩下100只得练“抗晕能力”,毕竟太空失重会“晕空间”,前庭功能不过关的直接淘汰;再往后是“密闭环境适应性训练”,模拟空间站的狭窄空间,能扛住不焦虑的才进48强;直到10月31日,专家测完最后一轮应激反应,才选出两雌两雄4只C57BL/6品系小鼠——这品系可是生命科学实验的“黄金选手”,遗传差异小,数据准得很。
为啥偏要送小鼠上太空?不是为了“博眼球”。我之前做航天专题时采访过中科院的研究员,他们说小鼠的基因组和人类相似度超过90%——研究它们在失重下的行为模式(比如会不会乱撞、睡眠会不会乱)、多组织器官的应激反应(比如骨骼会不会流失、免疫力会不会下降),其实是在给未来人类“探路”。比如要是小鼠在太空里心脏功能受影响,那未来宇航员的航天服就得加“心脏保护模块”;要是它们的肠道菌群乱了,空间站的“太空食品”就得调整配方——这几只小鼠,其实是“人类航天的小侦探”。
更有意思的是它们的“太空生活细节”,科学家把“鼠窝”设计得比我出租屋还贴心:照明严格按地面时间来——早7点亮、晚7点灭,保持生物节律;鼠粮是专门做的“硬饼干”,既管饱又能磨牙齿(小鼠一辈子都在长牙,不磨会疼),还不会掉渣搞脏环境;装置里还有“定向风场”,把毛发、粪便吹进收集盒,比我家猫砂盆还干净。同事开玩笑说:“这待遇,比我加班时的外卖还讲究。”
其实空间站里的“小客人”早有先例——之前来过斑马鱼、果蝇,但小鼠是头一回。这一步可不简单:从低等生物到哺乳动物,意味着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从“观察现象”走到了“研究机制”。就像我当年做电视台记者时,拍过神舟十二号的发射,那会大家关注“能不能上去”;现在关注“能研究啥”——从“送上去”到“深入研究”,航天的“烟火气”越来越浓了。
下班时路过公司楼下的奶茶店,听见几个年轻人讨论:“那小鼠在太空会不会想妈妈?”我笑着想,它们或许不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但它们的每一次啃粮、每一次活动,都会变成数据,帮人类离“更长时间在轨生活”更近一步。
等神舟二十一号发射那天,我肯定要守着直播——不是看火箭有多炫,是想看这几只“太空鼠”的“启程时刻”。毕竟航天从不是“遥远的梦”,它藏在每一只“太空鼠”的选拔里,藏在每一顿“太空鼠粮”的设计里,藏在每一次对生命的好奇里。那些看似“微小”的实验,其实是在把“太空”变成“人类的第二个家”。
而这,就是中国航天最动人的地方——不是“飞得有多高”,是“为了人类能走得更远”,连一只小鼠的生活都想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