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傍晚,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的一番话,把“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这个近期高频词,又一次推到了舆论前台——他明确告诉媒体:美国方面已经收到了俄罗斯成功试射这款导弹的信息通报。
“通报不是‘炫耀’,而是‘透明’。”德米特里耶夫说,更重要的是传递俄总统普京的核心态度:“只有建立在建设性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对话,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句话被不少外交人士解读为“俄对美释放的对话信号”——在俄美关系持续低温的当下,“建设性”与“相互尊重”像两把钥匙,试图打开双方沟通的“锁”。
除了试射通报,德米特里耶夫还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近期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议员将与美国国会议员举行会谈。“这是把‘对话立场’落到实处的第一步。”他强调,“对抗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坐下来谈才是正路。”
消息一出,网上的讨论立刻分成了“技术派”“外交派”和“普通视角”——军事迷盯着“海燕”的“核动力”标签兴奋:“无限射程、隐身设计,这款导弹的战略威慑力太顶了,俄罗斯这是亮了‘压箱底’的东西”;外交关注者则皱着眉分析:“俄美之前谈崩过好几次,这次能不能成,得看美国有没有‘对等回应’——如果只想着‘制裁+施压’,对话根本走不下去”;还有网友说得直截了当:“管他什么导弹,能好好聊天就比剑拔弩张强,全世界都怕打仗。”
其实回头看,从“海燕”试射到通报美方,再到传递对话立场,俄罗斯的动作逻辑很清晰:先亮“底气”——用核动力导弹证明国家安全的底线;再留“窗口”——用“建设性对话”传递解决分歧的意愿。对俄美来说,这次通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接下来能不能沿着“相互尊重”的方向走下去,能不能把“对话”从“口号”变成“行动”,才是最该盯着的“后续”。毕竟,在核时代,“谈”永远比“打”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