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下班挤地铁,总能闻到身边飘来的消毒水味;办公室里,同事们要么戴着口罩揉太阳穴,要么抱着保温杯咳得肩膀发颤——这波“烧得猛、疼得狠”的感冒,其实是甲型H3N2流感在“唱主角”。
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已经“交底”:南方省份流感活动先一步升温,北方部分地区也跟着“抬头”,上周全国就报了144起流感样病例暴发。更明确的是,这次的“主力军”是甲型H3N2毒株——占了甲型流感的97%以上,妥妥成了绝对主流。
不少人慌:“H3N2是新病毒?传染性真的更厉害?”其实不用怕“未知”:H3N2不是“新面孔”,2023年冬天就曾流行过,只不过隔了两年,人群对它的抗体水平“降下来了”,就像“过期的防护盾”,所以更容易被突破。而且和去年的H1N1比,H3N2的传播速度确实更快——这也是最近“一家几口接连中招”的原因。
但也别乱了阵脚:H3N2的检测和治疗跟H1N1没区别,医院都能做核酸,奥司他韦这些常用药也管用——疾控中心早测过,今年的H3N2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完全敏感,药能“精准打击”。
更安心的是疫苗“没缺席”。不管是打了三价还是四价流感疫苗,都覆盖了H3N2亚型,而且今年疫苗对H3N2的匹配性比前几年更高——简单说,打了疫苗的人,等于给身体装了“定向防护网”。
但最该警惕的是:别把流感当“重感冒”!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马艳良医生掰着手指头说区别:普通感冒是“嗓子疼、咳嗽”的局部症状,流感是“高烧39度、浑身疼得下不了床”的全身攻击——病毒会在体内“疯狂复制”,要是拖到侵入肺部,搞不好会引发肺炎、心肌炎,甚至呼吸衰竭。
尤其是年轻人,别觉得“我身体壮,扛得住”。医生敲了三次黑板:第一,你熬的夜、吃的外卖、攒的压力,都在悄悄“拆”免疫力——病毒就爱挑“连轴转的狠人”下手;第二,年轻人的免疫系统“太拼”反而可能“帮倒忙”——过度反应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会无差别攻击自身器官,搞不好会肺水肿、血氧暴跌;第三,一定要抓住“黄金48小时”——发病两天内用抗病毒药,能把重症风险砍一半,要是烧了3天还没退,或者出现胸闷、气短、意识模糊,赶紧去医院,别拿命“赌”。
说到底,这波H3N2虽然“来势猛”,但只要咱们“重视不恐慌”:打了疫苗的继续戴口罩、勤洗手;没打的尽快去接种;出现症状别硬扛,及时吃药或者就医——就能把它“挡在门外”。毕竟,对付流感的最好办法,从来都是“早发现、早应对”,而不是“硬熬”。
天气转凉,多添件衣服,多喝口热水,更要多一份“对病毒的敬畏”——毕竟,健康才是最该守住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