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风裹着大同的凉意钻进衣领时,16岁的小棠(化名)正攥着刚买的淀粉肠站在校门口——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抢过她的电动车钥匙和家门钥匙,语气比风还硬:“看我给不给你。”女孩的眼泪砸在塑料肠衣上,周围的同学凑过来劝,工作人员却退了一步,把钥匙举得更高。

这段1分23秒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传开时,我正在办公室整理教育热榜。屏幕里小棠红着眼眶哀求的样子,让我想起当年跑教育口时,遇到的那个把外卖藏在羽绒服里的高中生——他说“食堂的菜像嚼蜡,宁愿冻着也要吃口热乎的”。

大同四中很快发了通报:成立工作专班调查,后续依法处理。校领导接受采访时的解释很直白:“校外摊贩的食品没保障,我们是为学生健康着想。”这话没错,食品安全是学校的“必答题”,可“答题”的方式,不该是抢学生的钥匙。

我翻了翻过往的案例:海南中学保安把外卖扔进花坛,理由是“怕吃坏肚子”;辽宁大学食堂人员没收学生外卖,说“要扔了”;四川高校保安直接把外卖丢进垃圾箱,还是“为了安全”。这些“操作”里,我看不到“为学生好”的温度,只看到“我要管你”的强势——学校不是执法单位,工作人员也不是警察,凭什么没收学生的私人物品?要是小棠因为没钥匙进不了家门,或者电动车停在路边丢了,这笔“安全账”该算在谁头上?

做记者时,我去过一所“食堂比校外还火”的中学:他们把学生的意见贴在食堂门口,今天加辣炒年糕,明天做芋泥啵啵奶茶,甚至把“淀粉肠”做成了食堂的“招牌菜”——学生再也不用偷偷跑出去买,因为“食堂的比校外的还好吃”。那所学校的校长说:“教育不是‘堵’,是‘引’——你把路铺学生自然不会去走歪路。”

大同四中的风里,小棠的哭声该惊醒更多人:安全是教育的底线,但育人的温度,才是教育的“天花板”。别让一根淀粉肠凉了学生的期待,别用“为你好”的名义忘了教育的“温柔”——毕竟,我们要养的是有温度的人,不是怕被没收钥匙的“听话娃”。

傍晚整理稿件时,我刷到小棠的朋友发的朋友圈:“今天食堂加了淀粉肠,阿姨给我多舀了一勺。”突然就觉得,原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来都不是“抢钥匙”,而是“把食堂的淀粉肠做好”。这或许就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不是站在学生对面“管”,而是站在学生身边“陪”——陪他们吃一口热乎的饭,陪他们懂一点“安全”的道理,陪他们长成有温度的人。

风还在吹,但大同四中的食堂里,已经飘起了淀粉肠的香气。这一次,没有抢钥匙的工作人员,只有笑着打菜的阿姨,和捧着淀粉肠的学生——这,才是教育该有的“初心”。

别因一根淀粉肠背离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