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重庆市纪委监委的一则通报,让曾在重庆多个关键岗位任职的万相兰,以“被双开”的方式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位第六届市委委员、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因严重违纪违法,最终迎来了党纪国法的严肃惩处——通报里“搞迷信活动”的细节,尤其戳中了不少人的神经。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渝北人,万相兰的仕途轨迹曾写满“本土经验”:从江津区委、组织部长,到市妇联党组、,再到2023年转任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她深耕过组织工作、接触过基层妇联,一度被认为是“懂群众需求”的干部。但这份“接地气”的履历,没能挡住她思想的滑坡。
通报里的问题清单,每一条都指向“初心的背叛”:她丧失理想信念,不仅对抗组织审查,还沉迷封建迷信——身为党员领导干部,本应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却转而向迷信寻求“心理安慰”;她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金;违背组织原则,不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函询时不说实话,甚至在干部录用中为他人谋利收财物;更把公权力当成“私产”,帮人揽工程、搞经营,收了巨额好处。
等待她的是“双开”、终止党代表资格、收缴违纪所得,以及移送检察机关的结果。这份处理决定,既是对她个人的惩处,也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警示:信仰模糊、权力越界的代价,从来都是沉重的。
消息传开后,重庆本地的讨论里,既有“党纪硬起来才能刹住歪风”的支持声,也有“曾经务实的干部怎么变了”的惋惜,更有年轻党员“守好思想防线比什么都重要”的反思。这些声音里,藏着最真实的——人们痛恨的不是“处分”本身,而是“辜负”:辜负了岗位的责任,辜负了群众的信任,更辜负了自己入党时的初心。
万相兰的落马,从来不是“个案”。近年来重庆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例里,从“搞迷信”到“权力寻租”,从“思想滑坡”到“行为”,每一次“破纪”的背后,都是“初心失守”的必然结果。这起案例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深意:管党治党不是“抓典型”,而是要让每一名党员都明白——信仰的“总开关”松不得,权力的“缰绳”松不得,纪律的“底线”碰不得。
对公众来说,这则通报不是“八卦”,而是“信心”:当党纪国法真正“长牙带电”,当“零容忍”成为常态,那些妄图“走捷径”“搞小动作”的人,终究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而对每一名党员干部来说,这更是一次“提醒”:所谓“底线”,从来不是“模糊的线”,而是“一碰就疼”的红线——守住它,才能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守住群众的信任。